“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。”2021年卷《江苏文学蓝皮书》的编校工作已接近尾声。时值盛夏,我们却嗅到了果实的芬芳。正如一位著名评论家所言:“江苏的作家,通常不大受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影响,晴也好,雨也好,风调雨顺也好,天不作美也好,都在一如既往地写着。”旱涝保收,平静执着。从案头厚厚一沓蓝皮书稿看来,2021年,江苏文学又有了令人欣悦的收获。
很多人说起江苏文学,会说江苏作家多,江苏作家勤奋,江苏文学成果丰硕。换在多年以前,面对这类夸赞时,其实我们心里是没底的。虽然也知道,江苏作家是多,江苏作家是勤奋,江苏文学的成就是令人自豪,但至于具体情况,能说出详细子丑寅卯的人,还真不多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。从2013年起,江苏省作家协会就开始了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,那就是编纂年度文学“蓝皮书”。江苏文学年度蓝皮书,有每个文学创作门类的年度综述,有全省文学研究与评论的年度成果撷英,有江苏省作协主办的几大期刊的年度观察,有对全省年度重点作品的聚焦评论,有全省各市文学创作状况的汇总,还有江苏文学年度活动的大事梳理……它从各个角度对江苏文学的生产现场作了及时而且详细的扫描。如果我们把每年江苏文学取得的成果比作一棵大树的话,蓝皮书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枝干、叶片,甚至是经脉。
蓝皮书的意义,当然不仅在于它的详尽,还在于它的及时、鲜活。以后的文学史研究者们,不仅能从中查阅到很多被时间遗忘的文学细节,还能从这份及时的观察中触摸到极其珍贵的同代人的温度。我们知道,蓝皮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,也许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,但这不影响来自同代人带着温情的注视,这是同时代研究者对同时代作家辛勤创作最温暖的回应。白纸黑字,我们愿意为文学创作中许多前赴后继的奋斗者留影。蓝皮书中的一些论断,多年以后的人们也许会觉得失之偏颇,但我相信,总也有一些论断,它会比多年以后的研究者更加切肤,更加值得信赖。因为今天的研究者虽有同代人的局限,但同时也有着同代人得天独厚的亲近,以及因此所怀有的理解。
许多活跃在当下研究与批评界的省内评论家们为蓝皮书认真撰稿,江苏省作协创研室的同仁们具体负责蓝皮书稿的收集整理,他们都是江苏文学自觉的研究者。江苏凤凰文艺的编辑们从排版设计到书稿校对,都花费了不少心血。他们的付出,对于江苏文学的当下,对于江苏文学的历史,功莫大焉。一本蓝皮书,它不仅是江苏文学的一次年度总结,更是我们留给后人的一册史料,我们确实是怀着作史的雄心去做这项工作的。许多事情,在时间的维度上就会更加突显出它深重的意义。
如今,这本蓝皮书又一次收集了江苏文学一年一度春耕秋收的光华,呈现在你的面前。我想,它一定能像一个有魔法的七彩瓶,向不同时间里遇到它的读者折射出江苏文学不同的棱面。这份光阴的果实,无论是否饱满,总是凝结着当下无数江苏文学人持之以恒的努力。